工作十年以来,一共待过两个设计公司。
第一份工作是在国有设计院,公司有一整栋办公大楼。每个人的工位都很宽敞,相对来说,工作环境确实还是很不错。公司在商业区,楼下就是地铁站,周边都是商圈,妥妥的CBD核心区。但国有设计院,有经验都知道,工作相对宽松,升职很难,收入一般。
在工作五年之后,开始有点不安于现状,想要更高的收入和职位。正好这时,团队领导在酝酿从国有设计院出去自立门户。(国有设计院的领导出去自立门户,在行业内很常见,国有院一般收入不高,所有很多人在积累了人脉关系,有了固定客户之后就会考虑,带着核心团队出去二次创业)
在跟随领导出去后,第一个办公场地是在重庆比较高端的综合办公区。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团队只有四五十人,但是确租了一个有一百五十个工位的办公场地。公司领导很有雄心壮志,豪言一年后发展到一百人,两年后两百人,三年三百人。为避免后期再临时搬家,先一次租到一百五十人的办公场地,还预留了扩大到三百人的空间。
一年后,确实还是很顺利的发展到了一百人。18年—20年可以说的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的两年年,招人都靠抢。往往因为没有这么多人力,项目都不敢接多了,怕完成不了。
但是很遗憾,一年后,我们还是搬家了。原因是一家互联网巨头,把整栋办公大楼都租下来了,要求这栋楼的所有公司都需要搬家。这个互联网巨头就是今日头条本条。
由于是出租方违约,所以由出租方承担装修费用,我们整体搬迁到隔壁楼栋。
时间来到20年,公司突然发现,一年过去了,员工人数并没有按照计划那样发展到两百人,而是维持在了一百人左右,因为经过过去几年的大规模扩张,设计行业的人员基本已经饱和,各家公司抢项目抢的很凶,但也只能维持现有的客户和业务,很难继续扩大。
于是,公司领导层,逐渐认清现实。租着两百人的办公场地,确只有一百人的团队。因此当年退租了部分场地,由于重新安排工位,大家开始第二次搬家。
时间来到了21年,随着年底的收入大规模下降,团队出现了离职潮。22年开年的几个月,几乎每个月都有几个人离职,但是公司也一直没有招人的人员进来。原因其实大家都清楚,地产行情进入寒冬。整整半年,办公室空了一半,但是剩下的人,基本还是没有项目可做。
终于在22年下半年,我们第三次搬家了。这次搬到了一个很小的办公场地。设计师们都有自带行军床,用于加班累了休息的习惯,但是新的办公室,人挨着人,基本没有空间来摆下一个行军床了。
同时公司还遗留下来几十台的电脑,以为之前积累的资料等,在新的办公场地堆放,显的更加拥挤了。
一般来说搬新家,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但从这几次搬家来看,也透露出建筑行业的快速下滑,基本已经是不可逆转了。在巅峰期的时候,没有干过互联网公司。才过去两年,基本生存空间已经被挤压到只能在角落里苟活了。
最难的还是我们还需要在这个行业继续生存下去。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仿佛明天醒来,可以就没有办公场地可以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