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拔了颗智齿,发了条朋友圈,本意是简单记录一下第一次拔牙的心情感受,结果我爸又在我的状态底下留言,一如既往地长篇大论。
我爸这次讲话的大致精神是:
平时的口腔卫生为什么不重视?
动不动就拔牙,等老了怎么办?
打算镶满口金牙吗?
而我的反应基本上是:
我爹,虽然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农村,但是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汹涌浪潮,他也无可避免地被席卷其中。
从去年开始,他就迷上了微信和今日头条,就像我刷抖音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刚开始我觉得挺好的,老一辈嘛,接受新事物,是一件令人感到多么振奋的事啊,我们终于有了共同语言!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我爹的微信没几个好友,天天在亲友群里刷表情包,分享他在头条上看到的教育心得、人生道理,然后给朋友圈里的每一条状态点赞。
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会留下他的痕迹。但每次他的评论,都使我感到满满的尴尬。
那些同辈人当中适用的语言规范,无法被父母所理解。
发一个段子,他并不会觉得好笑,甚至会感到莫名其妙;出去玩发旅行的照片,他会马上给我打10个电话,因为他总是担心我会暴毙在异乡街头;有时候工作失意情绪低落发表一些负面的东西,他们又会如临大敌,不停追问。
为了防止引起更多的“误解”,最终还是把我爸屏蔽了。
问了一圈同事,大致都是这样。要么是直接屏蔽父母,要么就是特定的状态父母不可见——出去浪的、消极向的、容易被父母当真的。
知乎上有人po过类似的经历。本意只是发个段子,却被母亲当真了,甚至后悔当初让女儿接受名校教育。
这个事情看上去哭笑不得,但也从侧面说明:和父母的沟通成本实在太高了。
虽然在大城市打拼很辛苦,有时候看到朋友圈中学同学大腹便便,一方面羡慕他们安定自足,一方面又很庆幸自己没有回到家乡。
除了不想过早发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离父母太近。
今年过年,大概是我过得最糟糕的一个新年吧。
原先以为没有男朋友才会被父母催,后来才知道,只要父母认为你应该结婚了,他们就会开始行动。不管你是否有稳定的恋爱关系,是否有自己的计划,以及当前的条件和状态是否适合结婚。
不过,性格倔强的我,每次都调头就走。也幸亏我在大城市工作,他们鞭长莫及。除了过年唠叨一下,他们也别无他法。
但这也让我同情那些父母的控制欲和控制能力更强的人。
和父母的交流,就好像永远隔着一层塑料布。
朋友圈只是一个窗口,有了这个窗口,你和父母的关系并不会因此而亲近更多。但没有这个窗口,你却能活得更自由,而不用担心被他窥探。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是否要屏蔽父母”,而是你是否能够忍受他们的窥探、干涉、控制。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取决于子女,而取决于父母。
那些让我感到尴尬的回复或反应,本质仍是父母希望支配你的生活。
– END –
作者 | 赵孃孃
编辑 | 刘大头
图片 |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