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星期,因为有网友质疑明星考编走后门遭《中国新闻周刊》主编发文嘲讽“小镇做题家”,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
其实,普通人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公平的解释,在考编面前,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不管是明星还是其他特殊身份的人,都不应有特殊待遇,都应按流程正常考编。
但这种朴素的心理竟遭到了正规媒体主编暗含“无能狂怒、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评论。
于是,广大的“小镇做题家”们愤怒了,他们是千千万万自高考恢复以来从普通家庭靠自己努力奋斗走上社会的一大群人。
小镇做题家,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定义,综合网络上的各类观点,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
这些年来, “小镇做题家”的故事屡屡刷屏,看似年轻人不堪重负,其实更多的是以自嘲的方式减压。
我也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中的一员,自嘲可以,但他人说出来就变味了。
(一)考试一种相对公平的学习竞争
亲身经历过高考的人,内心对这个学习竞争不由得更加尊重。
所谓的“小镇做题家”,做题只是一种表象,背后隐藏的是每个学生的努力和能力。
要能考出好成绩,既要有努力,也要有能力。
努力是一种意愿,靠自己赢得未来工作的选择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可以获取一份体面的收入,过上美好的生活。
能力是一种客观且综合的东西,它有时是与生俱来的,有时是后天可以培养激发的。
学生时代,我常遇到一些平时学习看上去没我努力、但考试成绩往往比我好的人。我理解他们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悟性和特殊方法,我尊重这种能力。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将来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必须承认这种存在。
事实上,不管努力和能力在个人学习上占了多少比例,那些考场上考得好的人都是不容易的。如果脑子里不知道那么多,他们能在一次次的考试中不断获取高分吗?
考场上见真招已经是学生时代相对最公平的方式了,我不明白那些嘲讽“小镇做题家”的人到底具备多少能力,排除家庭背景,你们真那么有自信拼过大多数普通人吗?
请不要轻视浮在“小镇做题家”背后的那些努力向上的人!
(二)寒门再难出贵子了?
现在社会上弥漫着一种说法,“寒门再难出贵子”了。抖音上常有不少知识达人也在反复说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太悲观了,是一种短视的说法,不利于大多数普通人努力奋斗。人还是要永远保持希望的。
客观上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打破了社会多年的平均主义,起初,那些敢想敢干的普通人率先成功了,在社会上对比鲜明,并非能力一定特别出众。但发展到今天,没有鲜明的对比,所以大家才觉得寒门再难出贵子。
此时此刻,并非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而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竞争激烈,成功需要的时间更长了。
历史长河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都是苦熬多年内功、逐渐积累实力、最终才慢慢走向成功的。
孙中山总统为革命奔波劳累几十年,不断地起义,又不断地失败,最终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王朝。想当年,起义成功时他还在国外为起义行动筹款呢。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功,但相信最终能成功,无非时间早晚而已。
毛泽东主席28岁前还在疯狂为中国寻路,最终1921成立了共产党,找到一条值得奋斗、有前途的道路。起初他只是一个会议记录员,身边多少是比他年轻有学历的同事,最终依靠自己的持续努力和对中国革命的深刻理解、巨大贡献逐渐走上党领导人的岗位。一切都在时间的长河里得到证明。
(三)请尊重每个人的努力
前面说过,获取考试高分要靠努力和能力。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靠家庭背景来培养激发能力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只能多依靠努力了。而这需要多给自己些时间。
努力更多代表一种心性,一种越挫越勇的胆气。我相信寒门学子不缺这个,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各种苦难历练,心智越加坚强,更能忍耐。
能力决定了能不能快速成功,努力才能决定能不能长久成功。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下,只是强调了人的能力在不同条件下,会有差距(家庭背景好,有更多培养激发能力的机会)。但很多事情讲究的是愿不愿意,做不做,并非能力不行才没有办成。
今天我为“小镇做题家”发言,不只是因为自己也曾是个“小镇做题家”,更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一种尊重努力的导向。
你可以觉得普通人暂时能力不行,见识不够,但请不要轻视他们背后那颗愿意不断努力、誓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
(四)尾言
30年河东,30年河西,持续努力的人前途宽广!